在我国,银行信贷资金天量增长。
近20年,萤光、磁性、安全线、缩微技术、红外条形码技术、激光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印钞行业。还有一点就是经现代化钞票处理设备处理过的钞票更适应ATM等现代化设备的处理要求。
二是随着我国加入WTO有关金融开放政策承诺的不断落实,外资银行已经开始全面进入,我国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在通过金融创新改进服务,增强其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欧美等国曾有人预测,钞票退出历史舞台指日可待。为维护国家货币形象,树立央行在货币发行中的权威性,发达国家央行投入巨资,建立了现代化的钞票处理中心,依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对钞票的清点、挑残、剔假、分类、捆扎、销毁等环节全部采取机器处理,减少人工干预操作,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了风险,提高了货币处理的安全性。如十九世纪初,英国就颁布了世界上较早的成文货币法,历经多次修改,到今天仍然适用。比如英格兰银行每月向商业银行公布该月份商业银行可得到的现金券别和数量,商业银行据此向英格兰银行报送当月存、取现金计划,英格兰银行按计划向其提供现金日本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应在每天下午16:30前,将第二天用现计划报日本银行。
如瑞士法朗在印制过程中将世界多种先进防伪技术融为一体,仅光技术就采用了5种,印制出世界上一流的货币。发行基金调拨的科学性得到增强,重点库库存品种多样化,辅射能力扩大,调拨效率明显提高。由于股东、管理者和工人相对力量的变化,收入分配将会受到影响,这一效应又会反馈在投资和消费中。
他们认为金融危机的一个核心起因是很多发达国家收入分配的不平等。Minsky(1973)通过设定金融不稳定假说,提出了一个既基于凯恩斯又有别于凯恩斯的关于收入分配和经济策略的论述。正如Galbraith(1954)所指出的那样,1929年的收入分配不均与经济危机的发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关于收入分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有着不同的主流趋势。
而与之相关的股息率的上升所产生的影响则不能够确定,取决于投资参数值和模型的储蓄函数的设定。事实证明,这四种范式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之后的研究虽然加入了很多新的变化,但基本的思想都是这四者的修正和推进,如Dutt(1989)、Greenwood and Jovanovic(1990)和Hein(2009)等,都分别属于上述四种范式中的一种。
文章认为,在特定情况下,金融化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会扩大,特别是当公司的投资决策和家庭的消费决策对于财富状况敏感的时候。Horn,Droge,etc.(2009)进一步强调了不平等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的核心地位。文章进一步推论,上升的收入不平等造成了更大的债务需求,以借贷的方式来维持家庭的支出水平。中国在个体的微观行为和整体的宏观环境上都与美国有着显著的不同,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在中国所产生的后果也会与美国有所不同,因而在借鉴国外文献的基础上,如何充分地刻画中国经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现实特征是本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方向。
他们关注股东(食利者)、公司和工人之间收入分配变化的影响,以及不断强化的以股东利益导向的管理投资决策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金融发展首先可以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加速经济总量的增长,还可以通过放松对于穷人的信贷约束来降低收入不平等。他们通过一个动态模型讨论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呈倒U型关系。由于模型设定形式和基本假设的不同,已有文献中收入分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过程和主要结论并不一致,甚至很多研究存在着根本的对立。
(二)人际间收入不平等的消费传导机制根据Kaldor(1955)的假设,富人的边际储蓄倾向高于穷人。本文选取收入分配与金融发展这一视角来看待金融危机,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与中国经济的现实特点相结合,希望通过反思金融危机进而找出中国宏观经济中蕴含的潜在风险,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因此,金融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信贷约束的放松对穷人是特别有利的。(一)人际间收入不平等的投资传导机制Greenwood and Jovanovic(1990)最早对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进行正式研究。
此外,股市崩盘导致美国经济失去了由证券投资盈利形成的对于支出的支撑。在中国,由于金融市场尚不发达,居民受到的消费信贷约束较强,因而收入分配差距并未造成家庭借贷的攀升,也没有像美国那样由借贷支撑起一个高消费的经济,而是导致了消费需求的不足和过高的储蓄率(李扬等,2009)。为了能够更清楚和全面地把握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本文首先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按已有的划分标准对现有文献进行一个大致的分类。由于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普遍较高,因此较高的收入分配不平等通过抑制总需求进而在长期对宏观经济产生了影响。而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在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部门创新不足的情况下,低收入阶层具有很强的借贷约束,收入不平等的扩大使得低收入者无法维持一定的消费水平,而高收入者手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却缺乏足够的投资渠道,这导致了消费需求的不足以及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缺口。这些信贷约束降低了资本配置效率,并且由于妨碍资本向穷人的流动从而加剧了收入不平等。
这两种影响机制发挥作用的具体逻辑将在后文予以详述,而就研究现状整体而言,关于个体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关经济增长和波动产生的作用,已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未达成一致的认识。在凯恩斯的研究中,地租的产生是源于土地的稀缺性,而利息并不能很好地衡量资本的稀缺程度,因而他认为食利者阶层应该消失,由此带来增长和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
另外,个体收入分配不平等还影响了消费需求的稳定性。目前,国内外对于金融危机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然而各类研究基于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尚未得出较为一致的认识和结论。
从研究对象上分,经济学家对于收入分配的分析主要遵循两条主线展开。二是由于穷人和富人消费倾向的不同,导致储蓄率(长期增长)和消费需求(短期波动)的不同。
Hein and Van Treeck(2008)回顾了后凯恩斯主义收入分配和增长模型,认为金融化(financialization)产生作用的三个渠道是:(1)公司的目标和金融限制。运用国内抵押贷款与抵押物价值的比率作为信贷可获得性的指标,他发现越高的信贷可获得性对于增长率有越大的积极作用。反观中国,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正呈现出不断加剧的趋势,基尼系数已从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至目前的0.5左右。自19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部门的不断发展和扩张,主要形成了以下三种研究方法:一是将收入不平等纳入到内生增长模型,例如,Galor and Moav(2002)通过建立内生增长模型,得出结论认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相对重要程度不同,因而收入分配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也不同。
并且Kaldor通过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将马克思、新古典和凯恩斯的理论整合为对于李嘉图收入分配理论的不同形式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条主线源于帕累托,着重于对有关家庭、住户和个人等一系列经济单位的收入分配,即个人收入分配的分析(如Hein and Treeck,2007)。
危机爆发之前,由于美国拥有较为发达的金融体系,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扩大导致美国家庭储蓄率的不断下降和家庭债务的不断上升,由于收入不平等的扩大对低收入者带来的压力得以缓解,使得低收入者能够在实际收入停滞增长的时候保持消费的持续增加。Rajan(2010)和Reich(2010)也认为美国家庭借款的上升使得穷人阶层和中间收入阶层在他们的真实收入停滞增长时保持了消费的增加,这是导致危机爆发的结构性根源。
三、基于要素间收入分配视角的研究传统上对于生产要素的划分标准是不统一的。经济学从收入分配角度探讨宏观经济问题有着悠久的历史。
依据Kaldor(1955)的划分,按照收入分配的研究传统,现有的文献可分为四个主要的研究范式: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马克思主义者的收入分配理论、新古典收入分配理论以及凯恩斯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三是基于国际面板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例如Alesina and Rodrik(1994)通过国际面板数据发现,较高的收入不平等和土地不平等不利于经济增长。他的结论是,由于相对于资本的需求而言,资本的供给不足是有限的,因此收入分配对于储蓄没有影响,进而对于投资和增长也不重要,利息并不能准确地衡量资本的稀缺程度,而食利者阶层的消失能够改善收入分配状况。但是他的论述基于一个有待考量的基本假定,即人们对于资本的需求是有限的,或者说相对于需求而言,资本的存量是丰富的,因此决定人们投资和储蓄的策略更重要的因素是预期和心理因素(Minsky,1973)。
但在实证研究中,受限于财富数据的可获得性,也有大量文献从收入角度来研究个体的储蓄和投资行为。而从微观角度来看,消费和储蓄的平衡问题构成家庭财富运行的最基本关系。
二是在一些传统的收入分配模型,如卡莱茨基模型、凯恩斯模型中加入新的因素或对已有变量的特征进行重新定义,由此得出新的结论,例如Dutt(1989)通过将后凯恩斯主义的模型动态化,考察了食利者阶层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中增长和分配的影响。这一假说将凯恩斯理论中的总需求和金融与资产价格投机联系起来。
因此,在他们的模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差距先扩大然后又缩小。如果上升的股息率与显著的价格上涨相关联,并因此对于劳动支出进行了显著的再分配,与此同时,如果单位收益与公司的实际投资没有明显的联系,这样一种管理体制可能就会被破坏。
评论留言